4月10日,澳门3044永利官网组织预科2401班师生代表共32人赴清华大学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校史学习、文化浸润、科学探索和专题教育,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班学子深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厚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根基。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长牛志英参与活动。活动得到清华大学统战部和团委的大力支持。
校史寻根:感悟家国同频共振的使命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一环,师生首站走进清华大学校史馆。在百年历史长卷中,同学们从“庚子赔款”建校的屈辱记忆,感悟到清华人“教育救国”的觉醒担当;从西南联大时期师生徒步南迁的壮举,体悟战火中各民族知识分子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从“两弹一星”元勋群体的奋斗足迹,读懂科技报国背后跨越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清华的校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英才携手振兴中华的缩影。”讲解员的话语让来自预科班的学生深受触动。
文化溯源:在建筑景观中读懂交融共生
漫步校园文化轴线,二校门的巍峨庄重、清华学堂的典雅恢弘、水木清华的灵秀诗意,处处彰显着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智慧。在日晷雕塑前,师生驻足研读“行胜于言”的铭文,讨论“实干精神”对边疆建设的启示;大礼堂穹顶的星芒图案引发热议:“就像56个民族簇拥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每个群体都闪耀独特光芒。”带队教师结合景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的深刻内涵。
科学探秘:从百年仪器看科技跃迁
师生走进蒙民伟人文楼科学博物馆,参观“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仪器历史展”及“电波纪元”新展。从早期实验仪器到现代前沿科技成果,展览以实物与数字化展示结合的方式,呈现中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学们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科学魅力,激发了对科技报国的思考。
学术铸魂:深植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参观完毕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讲座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举行。清华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文科高研所宋念申教授以《地理环境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为题,从历史地理视角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脉络,强调青年一代在新时代民族团结中的责任担当。
青春誓言:做石榴籽般的团结践行者
活动最后,牛志英对清华的精心安排表示感谢,并对预科班同学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领悟精神,汲取力量,将清华“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人文日新”的探索精神内化为成长动力,在攀登知识高峰中锤炼坚韧品格;二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动做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让青春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纽带;三是要志存高远,勇担重任,成长为心怀“国之大者”的栋梁,在民族复兴征程中书写属于这代人的答卷。
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研学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未来将以更开放的胸怀、更扎实的行动,为民族团结和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研学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以参观清华大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载体,通过历史与现实交织、科技与人文对话、学术与实践融合,为少数民族预科生扣紧了“五个认同”的思想之扣,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注入了精神动力。
学生感想
预科2401班 娜孜热
踏入清华校园,我开启了一场难忘的研学之旅。聆听宋教授的讲座,他深入浅出的讲解、渊博的学识,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领略到学术的魅力与深度。走进清华科技博物馆,琳琅满目的科技成果展示,见证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不懈探索,激发我对科学的无限向往。漫步校园,清华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风景让我沉醉。这次研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奋进的种子,激励我为梦想拼搏。
预科2401班 希尔加提
人生中第一次踏入清华,是一场梦想照进现实的奇妙旅程。漫步校园,清华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老建筑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激励着我不断奋进。讲座上,宋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同学们思维碰撞出的火花,让我深刻感受到顶尖学府浓厚的学术氛围。这里丰富的资源和多元的文化,拓宽了我的视野。
预科2401班 麦尔麦尔
一迈进清华校园,我就被扑面而来的那种浓厚学术氛围包围了。校园里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大树,一栋栋建筑古色古香,特别有韵味,跟我平常待的地方完全不一样。
我们先去看了清华大礼堂,那建筑可气派了,罗马式的柱子,还有那个三角形的顶,往那一站,感觉历史的厚重感“唰”地就来了。大礼堂前面有个日晷,上面刻着“行胜于言”,一开始我还没太懂,后来听讲解才明白,就是告诉大家别光嘴上说,得实实在在去干,真挺有道理的。这次清华之行,真的让我开了大眼界。以前对清华就是听说过,现在亲身感受了,收获满满,给枯燥的假期生活增添了一番风味,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
(供稿:金志鹏 图片:沈霆硕、彭毅、高佳宁、冯宇哲)